保录取?真诈骗!那些拿了“保录取”offer的人后来怎么样了?
近日笔者的朋友圈被香港大学的一条声明刷屏,打开一看校方正在辟谣某些社交平台贴文中所谓的“保录取”政策。声明中严正提到:香港大学在内地未委托任何中介机构代招生,无所谓“内推”机制。
这篇声明不由得让人想起这些年圈里一直流传的“保录取”申请:只要给钱,不管条件多差都可以保录名校。这话听了难免让人心动,但也有些人会心存疑惑,这真的靠谱吗?
要回答这个问题,咱们首先要明白留学申请是什么?怎样可以申请到理想的院校?
海外的大学录取跟内地有较大的区别,内地的大学招生通过严格的高考选拔制度,不同分数等级的学生申报进入相对应的大学,而且是一考定终身。
海外则不同,招生官会综合评估申请者的申请材料。通过学生提供的信息来构建申请者形象,判断学生是不是学校所需要的。上文提到的香港大学和海外大学一样,遵循同样的招生规则。
学校通过软硬件来构建学生的Profile,首先硬件是大部分学生被筛选的第一关。如果基本条件不够,你甚至没有跟别人竞争的资格。
软件实力,诸如比赛、活动、实习和科研,可以通过提前规划去提升,甚至后期在事实的基础上美化包装一下也未尝不可。
但是硬件,像学校背景、成绩、标化分数很难改变,对录取的制约也很大。这也是为何港大在声明中强调,绝无可能“低分直接录取、无标准成绩、无托福雅思、本科背景等要求”的原因。
大概了解了海外的招生,就能对“保录取”机构的套路略知一二:既然学校要看这些点,学生条件差又没办法改变,那如果造个假,把劣势转变为优势不就可以了?
很多保录取机构谎称跟学校有合作,其实质就是用假的材料去申请,营造一个符合招生官录取偏好的虚假形象,从而获得Top院校的offer。具体手段包括标化、虚构海外教育经历和成绩单等等。
但是假的毕竟是假的,总是有被戳穿的风险。近些年也不时发生有学生拿到了offer,入学需要携带官方成绩单(学生没有)而无法入学的情况;也有学生在不知造假实情的情况下,入学后被学校发现进而被退学,再找中介机构维权的新闻。
美国司法部2021年3月就曾起诉过这类保录取机构,通过欺诈手段帮学生拿到哥大、NYU、USC等名校的offer,这些学生被发现后也都被学校撤回了录取资格。
有部分人或机构在材料造假的同时,还会通过贿赂学校工作人员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录取,例如2019年震动整个留学圈的名校招生录取丑闻。当时曝光的事件中还有中国学生的身影,最终因查出申请材料造假而被斯坦福退学。
不光海外有这类起诉,国内这类起诉案件也不少见,大家可以去中国裁判文书网查一下。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,希望对这种保录取心存幻想的家长学生们以此为戒。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几个相关诉讼案例,感兴趣的可以看下。
原告向被告支付127万多,被告承诺NYU或者Cornell保录取,实际一所都没有录取。从2019签订合同,2021年起诉到2022年判决,持续两年多年时间,最终法院判决被告累计返还原告137万元。钱可能没损失,但是我们耽误的申请、花费的时间确实换不回来了。
原告支付800万名校运作费,被告承诺保录取Columbia或者Upenn,但是均被拒录。合同2019年签订,2021年申请全拒之后起诉并被审判,最终法院判决被告支付800万以及逾期退款期间的利息。一样是损失了两年的时间和精力。
机构用假材料帮助学生申请,被学校查出退学后,哄骗学生申请其他学校,录取之后在就读期间又被移民局遣返。最终法院判决退还原告中介服务费20W,但是学生支付的学费只能自己承担损失,不仅损失时间精力金钱,也在自己的履历上留下污点。
除了材料造假的保录取之外,市面上还有也有一些机构,打着名校保录取的名号收费,实际做的是正常申请。这种初期先骗学生保录取,后面劝学生改变目标,申请以学生条件能申到的院校;或者就干脆直接申请其根本录取不到的学校,申请被拒后再退款来赚取利息,如果申请到了就赚大了。如果被拒,学生家长时间精力的损失只能自己默默承受。
申请时学校都要求申请者签署声明,确保所提供信息都是真实可信的。如果学校发现信息不实,肯定会取消录取资格。
可能会有人会心存侥幸,只要不被发现就能万事大吉,但是万一被发现这个代价你能承担起吗?几年的学费、时间、精力付诸东流,人生也会抹上污点。即使暂时没被发现,心中也一直会惶惶不安。花几百万买一个炸弹,这一切真的值得吗?
从事留学多年,确实看到过一些邪门歪道,但是我们还是要心存理性。人间正道是沧桑,留学亦是如此。留学申请没有捷径,自身的实力是根本。最好的方式就是提前规划和准备,打磨好自身实力,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申请策略。
希望看到这里的同学和家长不要再被一些花言巧语蒙蔽,美丽的背后往往是骗局,没有不劳而获的好事。别人能提供的只是辅助和指导,梦校的offer还是要凭借自身实力获取!